吴中区长桥街道教师发展中心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副标题

守护“慢飞天使”

作者:陈红来源:长桥中心小学

【主题与背景】

他们是特殊儿童,他们被称作“慢飞天使”。因为“不一样”,他们曾被人群的目光紧抓不放,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融合教育,让尊重、平等成为可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成为“同学”;融合教育,为“不一样”,孕育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不一样,他们又没什么不一样。融合教育,不仅对特殊儿童有益,对普通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同的生命形态,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学会互助、关爱。人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也是这样,只不过不完美的形式和地方不一样而已,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只有接纳了他人的不完美,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才能更加自信、笃定、勇敢,并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而怎样爱,怎样教育,却是一门艺术。

【情境描述】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响亮的哭声在校园里回荡。这是九月以来,上课铃响后,常常听到的“校园音乐”。不一会儿,二(1)班的任课老师匆匆地往二年级办公室领来一位女生。“这孩子,一上课就哭,而且小朋友们的读书声越响,她的哭声就越响!小朋友们都受影响了,还怎么上课?……”

我停下了作业批改,细细观察这位刚从宝带实小转来的女孩儿-----小佳仪。中等个儿,不胖不瘦,两只脏兮兮的小手蒙住了双眼,而小眼睛竟从手指缝里不停地向外“窥视”,手儿放下,眼睛里连一滴泪花儿也没有,嘴里却还在不停地嘟囔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时光倒流到早上,二(1)班教室里,小朋友们已经开始认真早读了。一位愁容满面的妈妈,拉着一位哭哭啼啼的女孩,匆匆赶来。这哭着的女孩就是小佳仪。妈妈刚转身走到楼下,仪就哭着跟下楼了。无奈的妈妈,只好转身再送孩子进教室,可孩子却怎么也不肯教室。妈妈生气了,孩子才不情愿地进教室。可妈妈一转身,孩子哭着又想去追妈妈。我忙上前一把抱住了孩子,一边安慰她,一边慢慢地领她走进教室。可一上课,孩子又开始哭了……于是,“林妹妹”的美称由此得来。

中午,食堂里,又传来了震耳的哭声。不用问,准是那位“林妹妹”又开哭了。只见她紧闭双眼,手脚乱舞,憋着嗓子在“哇哇哇”地大哭,不肯吃饭。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着。于是,我就猜想:是不是这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刚刚踏进新学校的门槛,对新环境有一种抵触,所以对上学产生恐惧。如果把她看成是刚上一年级的新生,这样的表现倒也属正常的。记得一年级新生,刚开学时,有的会哭,有的会装肚子疼。心理学家刘长辉也表示,“入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它不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只是由于近几年此类学生较多,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俗语。

此时,如果让老师在开学时给年幼的孩子一个拥抱,老师的拥抱能给孩子一种依靠感,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那么孩子会很快爱上学校,不再害怕上学。因为孩子的心最敏感,这样做至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护、被重视,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从心底的鼓励,孩子爱这个环境才会好好学习。于是,每天仪到校后,我都给她一个拥抱,我想,这样的话,情况可能会有好转。

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可小佳仪还是哭着闹着不肯教室。有时,人是来了,可上课时不见人影。我和同学们经常要到处找她,找来了,进教室了,仍是哭闹不停。各科老师都无法忍受了。领导也知道了这一特殊孩子,请家长来了解情况,还请校心理老师进行心理疏导。从家长那儿得知:这孩子早在幼儿园时就表现出这样的特殊性了。不会写一个字,连“3-1=?”都不知道。家长也曾去苏州儿童医院看过病、苏州同济医院测过智商,测下来是血铅严重超标,智商只有三十几,大约只有三四岁孩童的智力。因而,她所做的那些离奇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家长觉得她很可怜,每次都由着她,不分青红皂白,一切都顺着她,任她玩耍、胡闹。

一个月过去了,渐渐地,小佳仪不再哭了,能进教室了,也有了几个好朋友了。她越来越熟悉周围的环境了,也开始越来越调皮了。现在的她,在班级里可算得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了。上课的时候,小佳仪不但自己一点也不听,还总是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一张纸都能让她玩上半堂课,有时甚至拿出水瓶装出一付喝老酒的样子,令人哭笑不得。她还老是骚扰其他小朋友,不是悄悄拿走小朋友的铅笔、橡皮、尺、卷笔机、教科书等,就是当小朋友在写字时,拉拉人家胳膊,撕撕人家本子,打打人家;在教室后面跳跳绳、翻翻跟头,在桌子上“游泳”、“敲木鱼”;不是把人家没喝完的牛奶喝了个精光,要不就是趴在地上,悄悄地从后门口爬出去,到打扫卫生的阿姨那儿,先把那儿的大小纸盒、抽屉,翻了个乱七八糟,专找食物,泡泡方便面、啃啃瓜子、剥剥橘子、吃吃饼干,连生的玉米也咬,或到垃圾桶那找别人扔掉的食物吃。一下课,就满校园跑,有时玩得不见影,老师和同学找了好半天才找到。

过了两三天,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无法想象的事。临近放学了,小朋友们都在整理书包。突然,有孩子惊慌地报告:小佳仪用剪刀剪了自己的舌头!“什么?!”乍一听,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呢。再抬头一看,竟发现小佳仪满口是血,那鲜红的血在嘴巴里吐进吐出,嘴角边还在滴血,滴得衣袖上,胸前都是血。桌子上、椅子上、地上也都是血迹斑斑,墙角还有一团团被血湿透的血纸巾……我忙把她送到校门口,她妈妈早已在等孩子了。我把情况告诉她妈妈,让她妈妈快点带孩子上医院。后来,孩子的舌尖缝了两针,而舌头上的一层膜被她抿掉了,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我安慰孩子妈妈,希望孩子安心养病,并送去了同学们的祝福,大家的浓浓爱心,大家都盼望她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学校。

小佳仪的表现确实比较特殊。《心理学》、《教育学》上说:“特殊学生”指有特殊心理问题、患严重生理疾病等可能造成危险的学生。心理学、教育学又指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要因人因地制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缺陷情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训练目标。

有一次,全班进行默词语比赛。我一边报词语,一边巡视着全班同学。只看见大家都埋着头,奋笔疾书,无暇顾及他人。正当我感到满意时,一个“不和谐”的动作跃入了我的眼帘。仪----她居然也在写词语,因为,之前的她,从来就不会写一个字。这时,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了一个念头:这不是仪想要进步的一个表现吗?我决定好好地利用这次机会。默完词语之后,我仔细地进行了批改,(当然是没写对一个字)但我仍决定奖励她。我微笑着奖给仪一个红苹果,她伸手接过红苹果时,小脸微微一红,咧开小嘴开心地笑了,并轻轻地说了声:“谢谢!”后来,她有时会在下课时,跑来问我,有没有要做的事。跳长绳时,我就让她为大家摇绳;不摇绳时,就让她为大家拿衣服。她都能很高兴地接受了。看着她的笑脸,我也欣慰地笑了。

【问题讨论】

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最大程度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化解这些困难?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国家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为特殊学生的未来生活铺路,“特教学校环境过于封闭,不利于他们以后的生活,能够去普通学校就读的,完全应该随班就读。”

特殊学生就近入学,也可以缓解特殊教育学校容纳能力有限的压力,随班就读是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的安置形式,符合国际上“正常化”教育原则、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观念是否到位,是普特融合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家长完全相信普通学校,希望孩子出来面对正常的社会。另一方面,孩子的父母,因为担心外界的“异样”眼光和言语,硬撑着让孩子在普通学校学习。读“特校”还是“普校”,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家长的观念应该跟上,适时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接受教育。

【设释与研究】

融合教育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从融合的教育哲学观来看,如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这种理念则融合模式的确是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身心尚未健全,特别需要宽容。孩子需要微笑,在他们眼里,老师的微笑就是阳光,它能融化冰雪;老师的微笑就是和风,它能抚平受伤的心灵;老师的微笑就是细雨,它能滋润干渴的心田。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微笑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照亮学生的心房,带来无比的温暖,即便是块顽石,也会被熔化,这就是微笑的神奇。

一、呼唤心育,创精神乐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地关心孩子,热心地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地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

既然仪到了学校,总得学点知识,至少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吧。于是,各科老师、学校领导、家长一起商讨,最后决定:先请家长来陪读两个月。可家长才陪读了几天,就累得受不了了。但在这些天里,我也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前,家长觉得她智商低、不懂事,放任她,不认一个字,不写一个字,不写一次作业,不考一次试……为此,我特地把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了四五遍。海伦•凯勒的遭遇比她还惨,但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加上凯勒自身的努力下,海伦•凯勒-----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于是,我就把海伦•凯勒的情况,向家长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并向家长建议:在家里,家长可以把她先当成幼儿园的孩子,从头学规矩;或认一些简单的字,不能再任凭她玩玩闹闹了。

另外,我时时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经常给她爱的滋润;还发动大家多关心她、帮助她。时间流逝,一个月过去了。渐渐地,小佳仪不再哭了,能进教室了,也有几个好朋友了。

有一次,孩子用剪刀剪舌头,康复后,小佳仪回校了。我关心地问她:“舌头还疼吗?能吃饭吗?”她摇摇头,又点点头。“让老师看看你的舌头,怎样了?”她张开了嘴巴,我看见她的舌面上缝了长长的一针,舌尖上也缝了长长的一针。好恐怖呀!我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多危险哪!以后别再做这样的傻事了!”此时的小佳仪,虽不能说话,但从她饱含泪花的眼里,看到了希望……

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微笑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照亮学生的心房,带来无比的温暖,即便是块顽石,也会被熔化,这就是微笑的神奇。

二、践行心育,建生活家园。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

创设心育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心育。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小佳仪有时也能听懂老师的一些小要求,如捡起垃圾、不要撕纸等。于是,我就请她当班级的“卫生员”,每天上午、下午眼保健操时,让她检查班级卫生。如果她做得认真,我微笑着奖励她一个小奖品。如果她拿了小朋友的东西,我就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孩子犯的一切错误。先尊重其人格,面带微笑耐心教育,提醒她要及时归还;发现捡垃圾桶里的东西吃时,就告诉她不讲卫生会得病的……使小佳仪能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同时,我还像欣赏自己的孩子那样欣赏自已的每一个孩子,用“寻宝”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称赞,放大其闪光点,树立起自信。慢慢地、慢慢地,小佳仪能坐在教室里,不哭了。

孩子会留心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老师的每一句话,对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在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学生。因为这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看着她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看着她的笑脸,我也欣慰地笑了。玻璃心,要用爱去呵护,这种爱没有惊天动地的气魄,没有令人瞩目的壮举,只有润物无声的永恒。

通过这些教育,寓心育于体验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传递有关心育的知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心育。

三、享受心育,成教学心园。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感受颇深,纵使是像他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

在教育工作中,我根据计划定期活动,目的是使课内与课外、整体与个别、点与面相结合,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所有学生的信赖。我把班级管理的很多权利交给了学生,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形成了“团结奋进、温馨和谐”的班风,学会了互帮互助,学会了关爱,友谊更深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班里呈现出一种学风浓、班风正的良好局面。

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能否发挥他们的潜力关键就在于老师能否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我相信它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抵挡的。微笑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我们就能以灿烂的微笑面对学生!用微笑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微笑给缤纷的课堂抹上绚丽的色彩,让微笑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微笑着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使他们微笑着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校、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心育服务,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带着这份心,揣着这份情,我将继续默默耕耘在小学教育这片绿圃里,俯下身子,倾听花开声,是你我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误读薛法根》   蔡建新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用爱收获》[M]   周丽红   苏州德育,2010.1

5.《教师要严有尺度,爱有分寸》[J] 龙兴祥   云南教育•视界,2007.47.

6.《生活与教育》[M]   郭元祥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7.《论师德教育》[J]   乔靖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3.


——本文发表于省级刊物《家教周报》


服务       为 学校 服务      为提高 质量



联系我们 | Tel:0512-66598172  Email:wgxjfzx@126.com